金秋十月,在丰县这片广饶的土地上,20000万多台农业机械共同奏响“三秋”农机化作业主旋律,随处可见大型、先进、适用、高效的农机作业场面,处处闪烁着“四多”、“四少”作业场景,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是新型、大型作业机械多了,小型机具少了。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购置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一些小型、高耗农机具被逐步淘汰。“三秋”期间,全县上阵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大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大型农业机械11000万多台,完成玉米机收45万多亩,秸秆还田50多万亩,机械耕播小麦55万多亩。新型、大型机械作业面积将占全县“三秋”作业总面积85%以上。
二是保护性耕作面积多了,传统作业面积少了。该县农机部门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现场观摩、实验对比等形式,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提高了农民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秋收秋种”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已在全县14个镇全面推广应用。作业面积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传统耕作面积大幅度递减。
三是秸秆综合利用面积多了,废弃焚烧秸秆现象少了。为确保实现玉米秸秆禁烧目标,该县农机局在大力宣传秸秆还田和转化利用重要意义的前提下,组织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联合安监、环保、农业、公安等部门实行“划片包干、包村、包机械、包地块”目标责任制,并严把秸秆还田质量关,大力督导运用秸秆青贮、制取沼气、饲料加工等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是“订单作业”“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多了,“单机作业”“流动生产”“零星经营”少了。“三秋”期间,该县农机局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镇政府、村委会引导、协调、组织农民签订“一条龙”收种订单作业合同,把农机农艺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了“耕、种、收、运、管”全程农机化作业服务进程,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了土地流转托管工作,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奋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