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连云港市秋收大幕开启,全市玉米、大豆陆续收获,水稻也自北向南进入成熟收获期。截至10月23日,全市秋粮已收获118万亩,占秋粮种植面积的三成,收获进度快于往年。水稻308.8万亩,已收割15%左右。
全市秸秆还田推广也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对于秸秆还田,农民的态度已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变成如今的主动要求。
秋粮总产量有望继续增加
尽管受到高温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但由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市秋粮总产量有望继续增加。我市目前正在收割的水稻属于中熟品种,成熟期比一般品种早10天左右。虽然夏季的酷热天气对水稻生长有影响,但病虫害同时明显减少,水稻发苗形势好。与去年相比,每亩的穗数能多出1万穗。
在粮食连年增产的高起点上,我市秋粮再次丰产丰收,得益于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市今年建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示范片89个,比上年增加16个,东海县、灌南县分别被列为部省级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示范县。
“不让秸秆还田我还不愿意”
23日上午,在赣榆县海头镇赵沙村的稻田里,成熟的稻穗随风摇摆,收割机开过去后,收获的稻子直接进了蛇皮袋,粉碎后的秸秆均匀地撒在地上。村民王统谦正拿着小篮子,往地里撒化肥。“撒的是复合肥和碳酸氢铵,等反转灭茬机将泥翻过来后,我再撒麦种子。”王统谦说。
以前,赵沙村有的人用镰刀收割水稻、有的用小拖拉机拉着收割机收水稻,这种收割机只能将水稻割倒,之后,农民要自己收集秸秆,再人工脱粒。“村里很多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农忙时需要请人,可现在人工费多贵啊,一点也不划算。”提起秸秆还田,王统谦竖起了大拇指,“秸秆还田真是省时省力又快,产量还高了不少,我这一亩地能收1400斤左右,比去年多了10%。现在不让秸秆还田,我还不愿意呢!”
赵沙村今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40亩,目前已全部实现秸秆还田。
连续还田三年土地变得肥沃
“要是能连续秸秆还田三年,这土地都肥沃得和北大荒的一样了。”赣榆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副站长孙成亮高兴地开着玩笑。一旁的王统谦接过话茬:“草都变肥料了,土地能不肥沃吗?现在走在地里,土都是软软的。”
在海头镇垒堆村的稻草、麦草全量还田水稻钵苗机插高产示范田里,水稻的长势更好。这里已经连续4年秸秆全量还田,与未还田的土地对照,土壤PH值降低0.1,有机质量提高20%。
土壤变好了,产量自然也提高了。该片示范田的水稻每亩有效穗18.99万穗,结实率86.11%,预估实产818.1公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