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即将到来,联系农机手又成为不少种粮基地头等大事。“我们合作社有农机手22名,年龄普遍在55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有65岁,一旦收割期间有几个人出现身体不适,很可能影响收割进度。”江阴林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沈宏杰这两天正在加紧联系外地农机手以作“后备”。
其他合作社也大多存在和沈宏杰一样的担忧。“据不完全统计,我市4.5万名农机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70%,农机手年龄老化已成为影响夏收、秋收的一大问题。”市农机局人士说。
我市有农机合作社190多家,农机配备已基本到位,但由于农田作业环境差、累、苦,导致年轻人不愿涉足。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市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农机手培训,年均培训各类农机人员7000多人次,仍难以遏制高素质农机手缺乏的问题。
林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沈宏杰想起去年的事仍心有余悸:“两三年前,一个农机手一天200元,一叫就来,去年有几名农机手因病无法作业,尽管一个机手一天费用涨到300元,小麦开镰几天了仍找不到人。”惠山区前洲利群农机合作社的邱健君也说,农机合作社机具用房今年已扩大至2000平方米,增设了精米加工、育秧等设备,每到夏收、秋收前找充足的农机手以使所有农机都开动起来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市正在酝酿将小型农机合作社合并,按每5000亩农田组建一个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加强技能培训、稳定作业收入来稳定农机手队伍。同时,我市自走式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机已约占30%,今后这一比例还将扩大,其操作和维护保养都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当前农机手人才老化、文化程度低已对此形成阻碍。有关部门正打算像浙江一样引进大学生农机手,由市、区和合作社分别出资,使其年收入稳定在3万元左右,以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