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农机大户”张敬之家在改革开放40年来,见证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可以说农业机械现代化在他家已充分体现,从无到有,从一台拖拉机、一台脱粒机发展到现代化的新型农机。正如《南通日报》所报导的张老师的“农机之家”和《如东快讯》报导的“农机大户”张敬之那样,走进他家仿佛走进农机仓库——收割机、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开沟机、条播机、旋耕机、高效植保机等机械应有尽有,总共有28台(套)。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当时农田作业还以牛、人为主,身为小学教师的张敬之深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于是他花完家里所有积蓄买回了全村个人第一台东风12拖拉机和一台脱粒机,从此,农忙收种时节,村子里就有了拖拉机的轰鸣声,它取代了碾场上犁地时老牛的“哞哞”,取代了晒场上的连枷“噼啪”,农田作业总算比碾场和人工打麦速度快了许多,当时人们已经相当满足了。几年下来张敬之家建起了全村第一座“小洋楼”,从此,他家与农业机械就有了不解之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村子里不断有人外出打式,农村劳动力锐减,使得新型农机具有了更大需求和发展,而且不断更新换代,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张敬之家买回一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全村的人们兴奋不已,收割时节,田野上再也看不到弯腰收割的农民,只见收割机在麦海里“劈波斩浪”,一亩地十几分钟就收完了。2001年张老师从报纸上看到了一篇介绍机插秧病虫害少,省时、节本、产量高的文章,来年就购买了一台东洋步行插秧机,当时机插秧还是一件新鲜事,经过镇农技人员的指导帮助,掌握了育秧技术,从开始几户人家机插秧到现在85%以上农户都采用了机插秧,从此告别了“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栽秧方式。07年他家购买了两台洋马高速插秧机,08年以来从外出跨区机收、机插拓宽到机耕、机播、机植保,形成一站式服务,年作业量达到千亩以上,利润可观。
每年到麦收时,遍地都听到焚烧秸秆的声音,污染了环境,到了傍晚就进入了一片火海,使走路人都睁不开眼。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要解决焚烧秸秆的事就要想法把秸秆埋到土壤里或收集起来,经过咨询农机推广部门,与中拖配套的旋耕机可以秸秆还田,当年就买回了一台中拖和旋耕机从自家地里开始作业,通过村召开观摩会,技术人员的讲解,真实的观察,秸秆还了田少施肥,节省了成本,改善了土壤,真是一举两得。
这些年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先进农机具不断发展,这也更加激起了他家购机的热情,07年在农机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全镇第一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周围的农机手组织起来为广大农户代耕、代种、代收一条龙服务,建立农机服务组织,服务现代农业。这是一位农机人远大的胸怀,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间流传的“收割不用刀,耕地不用牛,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的顺口溜已成为了现实。透过这一变化,我们所领略的不仅仅是农业机械的巨大威力,更是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